
安倍都不敢做的事,高市做了。她最近的一系列动向,尤其是对“无核三原则”的松动,不仅突破了战后日本政治的底线,更踩到了东亚安全结构最敏感的神经。可以说,高市做了连安倍当年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事:替美国的核武器在日本“开门”,而这,很可能只是她计划中的第一步。谁在等这道“门”打开?不是日本,是美国。“无核三原则”不是纸面规则,它是日本战后国际形象的基石,是东亚和平结构中最重要的一根“限位绳”。只要这条绳存在,日本的军国主义就无法轻易复活,美国的核部署也无法无限扩张。

如今,高市早苗直接盯上了这根绳。她嘴上还咬着“我们不会拥有、不制造核武器”,但偏偏要把“禁止运进”这一条掏个洞——可问题是,核武器不需要日本制造,只需要美国“携带入境”。一个字都没改,却改掉了整个亚洲的安全平衡。
美国想不想?当然想。日本敢不敢?以前不敢。高市敢不敢?她不仅敢,还主动帮忙。
这背后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美国在印太战略中“日本角色升级”的关键环节。高市只不过是在递交答卷。
安倍为什么没做?因为他知道风险会失控。不可否认,安倍时代已经明显右转:修宪、扩军、强化同盟……但即便如此,安倍也没碰“无核三原则”。不是他不想,而是他太清楚:
一旦这条红线被踩,日本的国际信誉会发生质变,亚洲邻国的所有警惕机制会立刻升级,国内争议也会被引爆。这个风险,连安倍都判断“不划算”。

但高市不同。她既要在国内右翼中“立威”,又要在国际上向美国“交心”。于是,“打开核武器之门”就成为她坐稳政权、推动日本右倾加速的最佳突破口。
可以看出,高市上任一个月来,无论是“台湾(地区)有事=日本有事”,还是“存亡危机事态可动武”,以及如今的核政策松动,这些共同指向一个逻辑链条:
把台海问题从“地区局势”硬生生拔到“日本安全框架”内部,强行塞进日本可以出兵、可以核威慑的逻辑里。
这是日本右翼几十年来梦寐以求却一直做不到的事——把中国的内部问题转化为日本可以“合法介入”的通道。高市就是在建这条通道。日本近几年不断扩军、突破和平宪法、加大与美军一体化……这些都让安全结构变得更紧张。但高市的动作把风险直接推到了全新层级。
过去,日本的右倾是“逐步试探”;现在,日本的政策是“主动突破”。
过去的风险是“惯性右转”;现在的风险是“加速螺旋”。这才是最危险的。
珍珠港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式,对此我们必须警惕:高市的思路,是典型的先制造“危机感”,再合法化“军力扩张”。日本历史上熟悉的剧本,如今正在按新时代版本上演:“存亡危机事态”被当借口,核政策被松绑,台海被拉入日本安全框架,美日一体化军力全面推进。这一整套动作,看着像“防御升级”,但本质是战争准备。

珍珠港不是阴影,而是前车之鉴——当日本自认为处于“危机”,它就会倾向冒险;当它认为自己“得美国撑腰”,它就可能铤而走险。
今天的不同,是日本的军事能力远比80年前更现代化,而中国也不是当年的中国。高市今天若继续向这个方向狂奔,深渊还是深渊,只不过会比过去更快到来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